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广告!|
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:400-998-326818124566759
当前位置:首页 > 媒体动态 > 新闻资讯

中国经济一直都在增长,为什么老百姓的体感那么难?

文章来源:第一户外人气:20发表时间:2025-11-13 14:57:57


宏观的经济增长数据与微观的个体体感之间存在明显的“温差”。 这种“难”的体感并非凭空产生,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矛盾:

一、宏观增长与个人收入的“脱节”

1. GDP增长不等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GDP衡量的是整个国家创造的财富总量,但这些财富如何分配是关键。近年来,国民收入分配中,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,而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例增长相对滞后。也就是说,蛋糕做大了,但分到普通人手里的那一块,比例可能没有变大,甚至感觉变小了。



2. 增长模式的转型: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(如房地产、基础设施)和出口。这种模式创造了大量财富,但其收益更多地向资本、房地产拥有者和出口企业倾斜。普通工薪阶层作为劳动力,其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未能完全跟上资本回报的增长速度。

二、高企的生活成本,尤其是“新三座大山”

这是导致“体感难”最直接、最核心的原因。收入的增长被更快上涨的生活成本所吞噬。

1. 住房:这是最大的支出项。尽管近期房市遇冷,但房价收入比(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)在主要城市依然非常高。许多人为了买房背负了二三十年的巨额房贷,每月还款占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,严重挤压了其他消费和生活质量。租房成本也居高不下。

2. 教育“内卷”日益激烈。为了不让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,家庭在课外辅导、兴趣班、学区房等方面的投入巨大,这些构成了沉重的、焦虑驱动的经济和精神负担。

3. 医疗:虽然医保覆盖面广,但面对重大疾病,自费部分依然可能给普通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。日常的医疗保健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

4. 养老:对于未退休者,对未来养老的担忧促使他们增加储蓄,减少当期消费。对于已退休者,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老人,养老金水平较低,生活压力不小。

三、经济结构转型期的阵痛

1. 新旧动能转换: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行业(如房地产、教培、互联网平台)正在调整甚至萎缩,而新的增长引擎(如高端制造、新能源、科技创新)尚未完全成型并能吸纳所有劳动力。这导致部分行业就业困难、薪资增长停滞甚至下降。

2. 就业压力与职业焦虑:青年失业率一度较高,职场“35岁危机”普遍存在,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替代某些岗位的忧虑。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前景感到不安。



四、社会心态与预期的变化

1. “增长惯性”的打破:人们已经习惯了经济每年高速增长,认为收入和生活水平会“理所当然”地持续快速提升。当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,这种预期被打破,心理落差会放大“难”的感觉。

2. 财富比较与社会压力:社交媒体放大了财富和“成功”的展示,贫富差距的可见度增加。与网络上或身边的高收入群体比较,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焦虑。

3. 不确定性增加:全球经济形势复杂,外部环境变化,内部结构调整,都增加了个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人们倾向于“预防性储蓄”,不敢轻易消费,从而感觉手头更紧,生活更“难”。


总而言之,中国的经济总量确实在持续增长,但增长带来的红利分配不均,同时,关键生活领域的成本高速增长,叠加经济转型期的阵痛和社会心态的变化,共同导致了老百姓“体感”上的艰难。 可以这样比喻:国家经济的“大盘子”确实在变大,但分到每个家庭碗里的份额增长有限,而盛放住房、教育、医疗这些“硬菜”的碗本身却变得又深又贵,以至于很多家庭感觉虽然国家富了,但自己碗里的饭菜反而更吃紧、更焦虑了。 当前,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,正在推动“共同富裕”、稳定房地产市场、减轻教育负担、完善社保体系等政策,其根本目的就是试图缓解这种“体感温差”,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。但这需要一个过程,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巨大。 



客服热线
广告内幕二维码
客服小陈

微信:18124566759

微信扫码咨询

©2013 - 2025 第一户外(由深圳第一户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) - 全媒体广告专业运营商    

    粤ICP备2024318569号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4326号

网站地图
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